搜尋美強生產品

0

擦傷、燒燙傷、撞傷、裂傷、咬傷 完全照護寶寶外傷

採訪/陳逸馨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 錢大維
新光醫院小兒外科主任 張繼仁



      寶寶是天生的探險家,對周遭一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家長稍不留意,就可能發生意外。該怎麼處理這些傷口才是正確的?寶寶出現傷口,到底該不該就醫呢?家裡急救箱中的物品琳琅滿目,哪些才是真正需要的?爸比媽咪不用慌,這一連串的疑惑,就讓專家來為您解答!



嬰幼兒、學步期寶寶 常見傷口大公開

      不會走路的嬰幼兒,因其活動性低,所出現的傷口多半是父母照顧不週所致。像是新生兒的肚臍未清理乾淨,所引起的肉芽腫,嚴重時則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另外家長若沒有讓寶寶的小屁屁保持乾爽,就可能出現尿布疹。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與新光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繼仁綜合表示,寶寶到了學步期以後,家長更需時時跟隨著他的腳步。寶寶在會走以後,便能靠著行動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一不小心,意外狀況就會發生。學步期的寶寶,什麼傷口都可能出現,以下便針對幾項常見的傷口種類作介紹:


★擦傷、刮傷
孩子跑跑跳跳的過程,很容易跌倒,形成擦傷或刮傷,這是皮膚與粗糙表面磨擦所造成的表淺傷口,傷口雖會緩慢地滲血,但深層組織仍是完整的。這類的表淺傷口,只要按照一般傷口程序處理就可以了。

★燒燙傷
當媽咪在炒菜時,學步期的幼兒總喜歡跑到廚房四處觸摸,一不小心就會被燙到。輕微燙傷時只有紅腫,但嚴重時會起水泡,更嚴重的燙傷會導致深層組織的壞死。所以,當家中寶貝不慎受到燒燙傷,最好儘速就醫治療。燙傷的傷口是乾淨的,不需清潔與止血,但可立即沖冷水,以減少孩子的痛苦。如果有水泡,但不至於造成不便(如長在腳上,影響行動),便不需搓破它,只要讓水泡自己吸收掉就好;若不慎破掉,可以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後,再擦上燙傷藥膏。

★撞傷
小孩喜歡爬上爬下,因而容易出現跌落撞傷的意外。假如孩子撞傷後,雖有瘀青,但是活動力並未受到影響,就代表骨頭沒問題。孩子跌落後,家長應先檢查他撞到的是什麼。要知道孩子腦部有沒有受創,可觀察他的活力,以及有無嘔吐的現象,會吐就表示腦壓過高。

      孩子如果有瘀青,前24小時可採冰敷,一天敷數次,一次10分鐘左右,若是在眼睛周圍,則使用冷毛巾敷著就好,才不會因為太冰而引起不適。24小時後要改為熱敷,敷多久則視狀況而定,有時可以連敷三天,一天三次,一次10~15分鐘,如果是不方便熱敷的部位,可採泡溫水的方式代替。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瘀青,就想盡辦法要把它揉開,其實若是剛撞傷就去揉,反而會使皮下出血,媽咪如果真的要揉,可在熱敷之後稍微揉一下。錢大維表示,孩子撞傷後的紅腫若三天都未消退,就要懷疑是否為骨折,宜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裂傷、割傷
皮膚層有一定的厚度,下面有脂肪層,如果看到脂肪層,就表示傷口較深,這時應請醫師處理。另外倘若家長無法判斷傷口裡面有無殘留異物,也必須就醫,否則可能會引起感染。

★咬傷
家中如有飼養小動物,孩子很可能在與寵物玩樂的過程中被意外咬傷。咬傷屬於髒的傷口,很容易被細菌感染,因此清洗消毒格外重要。



Check!一般傷口處理步驟

1.清潔
髒的傷口一定要清洗乾淨,但如果傷口很乾淨(如燙傷、撞傷)就不用強調清洗的步驟。家長可用生理食鹽水或煮過的溫開水,清洗寶寶的傷口。

2.止血
錢大維表示,將紗布按壓在傷口上10分鐘,多數都能達到止血之效,倘若血液是跟著心跳的頻率噴射而出,就表示已傷到動脈,必須立即就醫,但在送醫過程要持續壓迫止血。

3.消毒
止血後擦上優碘消毒。許多家長誤以為雙氧水可以用來消毒,實際上,雙氧水的功用在於幫助清洗較深的傷口,如懷疑傷口裡面有沙子、屑屑,才滴上雙氧水,利用泡泡把髒東西沖出來。建議媽咪,較髒的傷口用清水沖洗即可,沒有必要用到雙氧水。

4.包紮
張繼仁表示,較髒、較深、有分泌物的傷口,宜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並包紮後送醫請醫師處理,乾淨的傷口則不需要包起來。



Look!傷口癒合4階段

      傷口癒合是一連串複雜的過程,受傷的前兩、三天,傷口摸起來是平平的,到第三天之後會比較腫,此屬正常現象,家長不要誤以為孩子的傷口有惡化的情形。接著會慢慢消退,待第七、八天左右,因傷口開始結疤,摸起來還是會硬硬地。如果傷口只在表皮層,並不會留下疤痕,倘若受傷的面積大或是較深,就可能會留下明顯地疤痕。爸比媽咪如果擔心疤痕會影響孩子的外觀,應在受傷後兩週內處理好傷口,否則到了一個程度,傷口就會真正地纖維化,在身上留下疤。錢大維表示,傷口從出現到結疤可分為四階段,分述於下:


• Step1發炎期:
外傷所造成的出血、組織壞死等,會引起發炎反應,因此受傷部位易有紅腫熱痛等現象。


• Step2增生期:
皮膚及血管細胞增生,形成大量微血管,使傷口顯現紅色。


• Step3表皮形成期:
通常在受傷後的數小時,就會開始形成新的皮膚表層。乾淨且縫合過的傷口,24至48小時就能完成表皮的形成,開放的傷口約需7~10天。


• Step4組織重組期:
受傷後2~3週,局部的組織變得更堅固,微血管漸減少,外觀漸趨正常。六個月後組織應已穩定,如有疤痕也變得柔軟。




別讓傷口在寶貝身上留下烙痕!

      傷口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引發感染,導致紅腫熱痛,甚至是流膿。此外,如果傷口原先就不規則、平整,卻沒有特別處理照護,疤痕就會很明顯,影響美觀。不想讓疤痕在小寶貝身上留下「紀錄」的爸比媽咪,可在傷口處貼上美容膠。

      整齊的傷口因組織沒有缺損,比較不會有疤,但如果是較深的傷口或是有經過縫合,家長可在小寶貝拆線後,幫他貼上美容膠,以減少疤痕的產生。提醒家長,疤的成熟到完全變成正常組織,可能要花上半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爸比媽咪要持之以恆,才能讓孩子的傷口「不著痕跡」!




哪些情況應就醫?

      「寶貝跌倒流血了,傷口看起來蠻深的,該不該送醫?」孩子一有突發意外,家長總是心急如焚,深怕處理不好,反而會每況愈下。究竟哪些情形應就尋求醫師協助呢?錢大維提供幾項依據供家長參考,爸比媽咪一旦發現孩子有下列狀況,就不要再堅持「自己處理」,以免耽誤就醫時間。

★傷口深達1公分以上,或是可看到脂肪層或肌肉層,這時多半需要縫合。
★傷口內的異物無法自行清除,或是懷疑異物仍殘留在裡面未清乾淨。
★受傷後兩天,傷口仍紅腫或有分泌物,則傷口可能已受到感染。
★受傷部位在手或腳,且已影響到孩子的活動。
★受傷面積大或是傷口深。
★遭受人或動物的咬傷。
★傷口出血量多,或已壓迫10分鐘後仍持續出血。
★不確定孩子是否曾注射過破傷風類毒素,或注射時間已超過5年以上,必須48小時以內再次注射。



正確居家照顧 加速傷口復原

      傷口包得緊才好得快?在傷口居家照顧的過程,家長常以為只要是傷口就應避免碰到水,這樣的觀念未必是正確的。提醒媽咪,孩子身上的傷口若是乾淨的,約3天左右不要碰觸水,宜用防水敷料貼起來,假如是髒的傷口,則要多沖洗。

      許多媽咪怕小孩用手去抓傷口,就把傷口包得密不通風,張繼仁表示,如果傷口是在頭部,睡前可以用紗布覆蓋住,但平時就應保持通風。錢大維則說,要瞭解哪些傷口是髒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依傷口所在的位置來判斷,傷口處的細菌比水裡多的,就屬於不乾淨的傷口。
      以肛門附近的傷口為例,就屬髒的傷口,建議採泡盆的方式來處理。多數傷口包紮起來並不會減少感染機會,尤其是乾的傷口,更應保持通風,只要消毒乾淨,大部分都會自己好,除非傷口有分泌物,才需要使用紗布吸掉。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傷口早點癒合,每天都幫他換好幾次藥,這樣的作法有時反倒會本末倒置。表淺的傷口,大部分都可自行換藥,但若家長沒把握時,就應請醫師先觀察2、3天,看看傷口有無發炎的情況。而換藥次數多並不表示對傷口就是好的,乾淨的傷口,不太需要換藥,但是髒的傷口有時一天要換個好幾次才夠,因此換藥次數要多頻繁?應視傷口種類而定。



傷口該縫合嗎?

      縫合的目的在於止血與加速傷口癒合,當孩子的傷口超過1公分,或是血流不止時,醫師會建議進行縫合;但當傷口太髒,或是很久沒處理時,就不能縫合。髒的傷口需經過清洗消毒2、3天後,醫師才會評估是否適合縫,否則會把髒東西縫在裡面,造成感染。
      而當傷口在很髒的位置(如肛門),就不宜縫合。另外如果是受傷幾天後才就醫處理的傷口,醫師會將其視為髒的傷口,一樣需經過幾天的觀察,再決定是否需要縫合。傷口該不該進行縫合,要依受傷原因、位置、乾不乾淨、時間而定。


      縫合後的傷口,換藥時應把原先塗在傷口上的優碘去掉。張繼仁建議媽咪,可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舊藥與傷口分泌物,清潔擦乾後再塗上優碘。縫合後傷口若有發炎的情況,必須持續追蹤一個禮拜,之後定期2、3天回診,當然中間如果有任何狀況都要隨時回來。



向錯誤照顧觀念Say NO!

      小朋友受傷時,家長往往過於緊張,隨意聽信偏方處理傷口,反而延誤了處理時機,造成更嚴重的發炎、感染。張繼仁表示,家長常出現的錯誤照顧方法包括以下兩項,應避免之:

NG1包緊傷口

醫師在手術完後將傷口包緊,是為了預防傷口腫脹,但仍以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包紮原則。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的傷口接觸到空氣,或因傷口發癢而去搔抓,而把傷口包起來,卻阻礙了他的血液循環,甚至出現手、腳麻痺或是顏色變白的情形。過度包紮傷口不僅無法加速復原時間,還可能影響末稍循環與孩子的活動。


NG2聽信偏方

各傷口種類、狀況不同,並不是所有傷口或是受傷部位都適合上藥。以燙傷來說,因屬於乾淨傷口,沒有細菌,故不可使用優碘,而應塗抹燙傷專用藥膏。部分家長會在孩子傷口上塗抹藥草,原本沒什麼問題的傷口,隨意亂塗東西,可能會演變成嚴重的發炎,爸比媽咪切忌聽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使孩子的傷口更為惡化。



常備物品READY~傷口STOP!

      處理傷口時,居家常備物品不需太多,但是真正有效又實用的東西可不能漏掉。錢大維與張繼仁提醒媽咪,黃藥水、紫藥水、紅藥水的滅菌效果皆不及優碘藥水,不需要準備;此外,雙氧水也可省略,僅以生理食鹽水或清水協助清潔即可。現在就請家長們來一同來檢視,以下幾種必備物品,您家是否備齊了!

★無菌紗布、繃帶、ok繃:可覆蓋或包紮傷口。
★膠布、紙膠:用以固定紗布、繃帶。
★棉花棒:方便沾取藥水。
★水性優碘藥水:消毒傷口用。優碘比碘酒好的原因在於,碘酒含酒精,會引起疼痛,而優碘較溫和,適合擦在傷口上。
★抗生素藥膏:適合用在沒有明顯的傷口,如燙傷、擦傷,有滅菌之效,但不適合用在較深的裂傷。
★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
★美容膠:預防疤痕產生,可代替縫線。
★防水透氣貼膠:防止水碰到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