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美強生產品

0

季節交替~小心昆蟲、動物傷害!

採訪/洪憶文
諮詢/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任醫師 趙昭明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黃耀立(依筆畫順序排列)


      前言/隨著氣候趨於和暖,大家換上輕薄的春裝,日常活動及外出的機會也多了起來。爸爸媽媽媽可得注意囉,告別灰暗的冬天固然令人欣喜,不過這時恰恰也是昆蟲、動物及細菌病毒開始活躍的季節,慎防它們對寶寶的可能傷害,絕對是首要目標!


      引言:天氣一轉好,相信家長已迫不及地想要帶孩子一同活動或出遊了吧?然而在這昆蟲、動物復甦的季節,外出的機會多了,相對使得原本碰觸不到的危險,一下子近在身邊。年幼的孩子認知不足,又不具備自保能力,需得仰賴家長的照顧,方能杜絕這些事故發生。以下分別介紹春夏常見的昆蟲、動物傷害,幫助家長及早預防,並採取正確的處理:



昆蟲篇:防不勝防的小型危險物! 

相信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難得帶孩子出門一趟,卻被不知何時出現的蜜蜂打斷遊興,或是回家後發現他身上多了一些紅疹子。蜜蜂、毛毛蟲及跳蚤是到郊外遊玩時,潛藏在美景中的危機。如何減少這些「不速之客」的威脅,及正確處理它所造成的傷害,是爸媽在規劃出遊時同樣不能忽略的!


【蜂類】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任醫師趙昭明表示,蜂螫是夏季最常見的昆蟲傷害,一般來說,大致可分為虎頭蜂、黃蜂兩大類。黃蜂通常是蜂巢先遭受攻擊時才會螫人,螫人後蜂針隨即斷裂,故僅能攻擊1次。而虎頭蜂屬於胡蜂科,當察覺有人進入警戒範圍或蜂巢被震動時,會分泌氣味呼喚同伴主動攻擊,由於蜂針毒性強,且可連續攻擊,因而有致命的可能。


★症狀:
蜜蜂毒素中的活性物質及特殊蛋白,可能引發局部性症狀,如:局部紅腫熱痛、水腫、癢、蕁麻疹、流鼻水,及系統性症狀:如血壓下降、頭痛、嘔吐、腹瀉、嚴重的休克等。

★現場處理:

家長發現小朋友被蜜蜂螫傷,常想要自行將蜂針拔起來,但鉗子若使用不當,易夾斷蜂針,導致毒素及毒囊遺留在孩子體內,所以建議爸媽改用消毒後的針挑掉毒刺,再用優碘略作消毒後送醫,避免使用雙氧水而過度刺激傷口,或直接帶孩子就醫治療。 

★治療及照顧: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耀立表示,醫師會依患者被叮咬的數目及身體狀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孩子僅有局部症狀,則採取口服抗組織胺或口服類固醇,搭配外用藥膏治療,療程約需1~2週。若孩子已出現系統性症狀,則應儘速送至急診,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呼吸器,或施打抗組織胺、腎上腺素及靜脈注射等。


★預防措施:


1.出外遊玩發現正在巡邏的蜜蜂時,若無法確認它的種類,最好保持距離,別去騷擾它。若發現單飛的虎頭蜂在外盤旋,代表你已誤闖它的勢力範圍,應盡速離開。

2.到郊外應盡量少噴香水,以免吸引蜜蜂過來。

3.有些虎頭蜂會地底築巢蜂窩,由於不容易發現,民眾稍不小心便可能誤闖它們的警戒範圍,所以登山時應選擇已開發好的步道前進。



【毛毛蟲】

      春夏交替及夏季,素來是蝶及蛾的幼蟲-俗稱毛毛蟲成長、活動最旺盛的時候,而民眾多半這時亦紛紛換上輕薄的衣物,出門踏青去。黃耀立表示,蟲類因其特殊的功能構造,能感受人所散發體溫、氣味、荷爾蒙,再加上體積小,不容易被察覺,因此若沒有做好防護,遭受蟲類襲擊的機會自然比以往來得高。

★症狀:
毛毛蟲之所以會威脅寶寶健康,在於接觸到蟲體或其身上的小鞭毛,還有吸入蟲體皮屑時,均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而在門診中尤以「毛毛蟲皮膚炎」最為常見。毛毛蟲皮膚炎的症狀包括:劇癢的局部多發性小紅疹、灼熱感,且多集中在衣服遮蔽不到的地方,如頸部、四肢、前胸、上背、下背等。人們若忍不住搔抓患部,會使紅疹擴散到其他部位,並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


★現場處理:
家長若發現孩子身上某處長了密密麻麻的小紅疹,且不停地搔癢身體時,就要懷疑他是否感染毛毛皮膚炎,及帶他就醫治療。
★治療及照顧:
趙昭明表示,針對局部感染者,通常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達到緩解的效果。如果傷口已遭抓破,還需搭配抗生素治療。而出現系統性症狀者,則需升壓或施打抗組織胺、靜脈注射治療。感染毛毛蟲皮膚炎,雖然一段時間後可自行痊癒,但患者易因劇癢而影響生活品質,及忍不住搔抓患處,導致紅疹擴散或繼發性細菌感染,所以還是盡速治療為宜。


生活照顧方面,以避免搔抓患部及保持清潔為主。部分民眾以為沖熱水可以舒緩劇癢,事實上,熱水僅能短時間麻痺神經,但卻會使體內不斷釋放組織胺,沐浴結束後,搔癢感反倒會變得更加劇烈,大家可別搞錯囉!


★預防措施:

1.無論是到郊外,或者在公園、花園遊玩時,最好穿著長袖、長褲。

2.避免在樹下、花叢等處停留過久。




動物篇:近距離接觸 安全難防護!

      隨著季節交替,在門診中因貓、狗所引起的外傷、感染,及遭水母螫傷案例也有增多的趨勢,家長不得不防。讓孩子親近小動物或戲水,雖然不是件壞事,但若輕忽其危險性,很可能導致傷害事故發生喔!



【貓、狗】

      趙昭明表示,在幼兒傷害事故中,由動物特別是貓、狗所造成的外傷及感染佔大多數。部分民眾因疏忽,或鼓勵孩子親近小動物的想法,不僅讓寵物留過九 在家中自行活動,及與孩子同進、同臥,甚至見到孩子靠近陌生的貓、狗時,也未加以阻止,以致給這些危險有了可趁之機。

      一般來說,貓、狗很少主動攻擊人類,大半是人的氣味、動作而誘發它的兇性,然而孩子年小體弱,且尚未具備足夠的認知,通常無法區辨危險或自保。此外,貓狗身上的病菌,亦可能經由接觸傳染給孩子。家長如欲有效維護孩子健康及安全,不得不注意以下問題:


症狀

現場處理

治療及照顧

預防措施



狗:咬傷+撕裂傷

狗大多用嘴攻擊,而且咬人後不會馬上放開,因而留下深淺不一的咬傷及撕裂傷。

用清水沖洗傷口並略作包紮後,需趕緊送醫治療。

1.急診醫師會詢問是遭受寵物狗或流浪狗攻擊,接著進行傷口處理,如有開放性傷口,需施打破傷風針,消炎針。民眾平日應盡量保持傷口清潔,並按時回診。
2.民眾如有大型撕裂傷
為免傷口內部感染影響後續治療,醫師通常會待民1~2後,確認傷口復原的情形,再評估是否需要進行縫合手術。

1.應定時帶家中寵物給獸醫檢查。


2.不要讓孩子單獨和動物在一起,或跟陌生貓狗玩耍。

3.避免孩子與寵物太過親近。


4.當
貓狗在吃飯、睡覺時,不要刻意打擾它



貓:抓傷

貓在遭受攻擊

時會先跳開,但人突然將它抱起、逗弄時,易使它出現下意識的攻擊行為。貓習於用爪子攻擊,因此傷口多為長型的撕裂傷。

先用清水沖洗傷口,如果只是表皮受傷可塗抹消炎藥膏,不過還是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

貓所引起撕裂傷,傷口治療及照顧大致與上述相同。有些民眾被貓攻擊後,可能因桿菌感染而罹患貓抓病,造成淋巴結腫脹、組織潰爛,增加治療難度。



貓、狗黴菌感染

貓狗的爪子裡藏有黴菌,經由碰觸轉移,可能引發動物性黴菌感染,身上出現大塊圓型紅斑及搔癢。

無特殊處理。

塗抹抗黴菌藥膏,療程約持續1~2週。



【水母】

      黃耀立表示,水母屬腔棘類動物,遇到刺激時,觸手上的刺細胞會放出卷曲的絲狀物纏住目標物,有的刺細胞末端有倒鉤或刺,能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使其麻醉。水母的毒素為很強的過敏原,通常被螫傷後,症狀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天氣變熱,聚集到海水浴場的人潮也日益增多。大部分民眾都是在浮潛時,不經意碰觸到水母,或遭受攻擊。


★症狀:
被水母螫傷,身上隨即產生明顯的條狀紅疹,傷口又癢又痛,而且患處還會有色素沉澱,持續約數週的時間,嚴重時還會出現全身性反應。雖然目前在台灣尚無遭水母螫傷而喪命的案例,但在國外卻時有所聞,何況小朋友身上沒有抗體,遭受水母攻擊,反應可能比大人激烈,因此夏日進行水上活動更要當心。


★現場處理:
被水母螫傷應立即用
鹽水沖洗傷口,刺激毒素跑出來,並略作簡單包紮後盡速送醫治療。如果受傷區域過大,或出現激烈紅腫、水泡及中毒現象,應立即前往急診治療。

★治療及照顧:
症狀輕微者,採用口服抗組織胺,搭配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療程約需1~2週。而出現全身性症狀或劇癢者,則需施打類固醇針劑及靜脈注射治療。被水母螫傷的地方,即使傷口好轉了,但搔癢感仍然存在,因此民眾除配合治療外,應避免搔抓傷口,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甚至演變為嚴重的蜂窩狀組織炎。



★預防措施:

1.家長可先上網查水母容易出現的水域,盡量避開到這些環境戲水。

2.水中漂浮物多,相對水母來覓食的機率高,因此若發現有這樣的情形,最好不要下水。

3.浮潛時,穿著整套潛水衣、防寒衣,亦可避免被水母螫傷。



就診科別怎麼選?!

      如發生上述傷害事故,爸媽該帶孩子到哪一科就診呢?趙昭明表示,如果孩子僅有局部的皮膚反應,那麼至一般門診治療即可。上述傷害屬皮膚專科範圍,是家長選擇時的優先對象,其他如家醫科、內科、小兒科同樣可妥善治療。但孩子若已出現全身性的蕁麻疹反應,或意識出現改變、呼吸急促,則需馬上掛急診治療。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