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 培養創造力 從小預備起
啟蒙教育 培養創造力 從小預備起
採訪/洪憶文
攝影/黃大川(0930-909400)
演出/Mamy:李雅惠 Baby:黃祐霆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陳若琳博士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江長奇
現今的教育觀念與以往已有很大的差異,父母除了希望孩子能夠順利地學習,還能多擁有一點創造能力,為生活開啟新局!創造力的養成,和孩子大多數的發展一樣,須得從小做起。如能給予他多方面的生活經驗,及合適的學習環境,創造力自然能隨著成長而茁壯!
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父母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便急於將各式各樣的知識排進他的生活中,殊不知孩子的成長,是所有能力的綜合表現,絕非可劃分的單一區塊。而在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同時,更應連孩子的心智、生理發展一併考慮進去喔!
認識「創造力」的意涵
雖然大家都對「創造力」一詞耳熟能詳,不過若要仔細描述它,相信許多人還是霧煞煞,說不出個所以然。究竟創造力的意涵為何,而它在幼兒發展的領域裡,又扮演著什麼樣的位置呢?
★五大特質概述創造力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現今學術界對「創造力」並沒有確立的定義,各方說法不一。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有一將創造力訂出5大內涵的普遍說法,可供家長做為參考:
1. 流暢:即大量構想,能夠源源不絕地想出很多不同的東西。
2. 變通:不會限定於單一模式,在遇到事情時,會去思考有無其他可供替代的事物,或解決的辦法。
3. 敏捷:能很快地發現問題所在,或察覺事物特別的地方,繼而去思考怎麼作改變。
4. 獨創:多面向思考,有和他人或以往不同的想法和觀點。5. 精進:在固有的基礎上,想出更好的辦法,達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內&外雙重展現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目前社會對「創造力」的定義很多,像是獨特、非重複、與眾不同等概念都可被歸類在這個範疇裡。然而不管怎麼說,創造力都應具備「新穎」及「適用」兩大要素。新穎指的是創新,以符合創造的本質。而適用即指創新的概念及方法,須適用於人類邏輯,並非天馬行空、漫無邊界,否則就會流於憑空「想像」!
因此談到創造力的表現,絕非只是單純的腦力激盪而已,而應囊括內在思維及對外反應。即對外能運用創新的想法,達到改善問題;對內則能精進思考,解決心理問題。基於人生是一連串刺激及反應的組合,爸爸媽媽也須瞭解到,如欲培養孩子擁有創造力,光是教他想還不夠,還得多讓他去實際探索及操作才行喲!
按部就班 全方位發展~
如能在每個時期,給予小朋友足夠的刺激,不僅可幫助他發展趨於成熟,還能整合各方面能力,去反應在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而創造力的養成,更是如此。家長須得配合他的自然發展,讓孩子從小累積足夠經驗,以便能隨著成長,擁有一定的知識、信心與操作技巧,而有了豐厚的基礎,自然更能激發創造的欲望,並擁有能夠實現創造的能力。江長奇認為創造力發展可區分如下:
★0~1歲:發展基礎建立
「孩子還那麼小,他懂什麼叫創造嗎?」4爸媽媽別搞混囉,所謂從小做準備,可不是整天對著他叨唸就行了。這個時候的小寶寶,各方面感覺器官都還在起步階段,所以爸爸媽媽良好的照顧,或者給他運用身體的機會,乍看之下好像和創造力沒什麼關係,事實上,這都是為了促使生理發展成熟,為日後的學習奠下基礎。
舉例來說,寶寶3個月大起是視覺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強烈對比的圖案有明顯反應。接著隨著月齡的增加,雙手的力量增強,當他想要用手拿玩具時,不只要用到手部的力量,還要運用到手眼協調的能力,方能完成這個動作。8個月大起,當孩子開始學著爬行,手接觸到地面,又是不同刺激的輸入,孩子並藉由爬行,第一次產生動態的環境。日後小朋友就在不斷接受刺激的情況下,不斷地練習並整合各方面能力,逐步朝成長之路邁進。
★1~3歲:著重與環境的互動
承接上個階段,小朋友仍在運用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認識周遭的世界。不過比起之前,與環境的互動更多了,並且還會出現模仿的行為。許多成人以為再平常不過的舉動如走路等,對他來說都是學習妥善運用自己能力的重要管道!而孩子也在不斷的練習、修正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孩子自2歲起,已開始能辨識圖形了,如他已知道長方形是什麼樣子,當他走在路上,看到路邊的水溝蓋,便能將它和腦海中的圖形連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他也許一開始分不清該用多少力、該邁開多大的步伐才能成功跨越水溝,但他會從累積的經驗裡,學會在不同動作的使力程度,慢慢地克服障礙。這一連串身體教育的過程,可說是成長的重要關鍵!
當孩子3歲大時已經能獨立行走,各感覺器官亦臻成熟。這時他看到什麼都想學,大量的吸收所見所聞,大人會感覺到小孩子就像海綿一樣,視野快速拓展出去。同時間,依舊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活動,養成肌耐力,更靈活自如地運用身體。
或許有家長會以為創造力純屬於心智啟蒙,其實不然。在孩子能創造前,如無法擁有足夠的肌耐力及活動性,可能連學習運用身體的能力都談不上,那要如何進行創造呢?部分孩童在學齡階段時,常常上課無法專心,並非是他天生浮躁,而是他幼時活動力不足,以致現在不能用同一個肌群做長時間的活動,很容易就覺得累,自然上課時好像毛毛蟲般動來動去,靜不下心。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專家都不斷地呼籲,家長應配合小朋友的發展,增加活動的機會。這是因為孩子須從與環境的互動中,藉由身體教育自己,提高肌耐力,間接培養專注力,以進行日後的學習!所以在孩子1~3歲的時候,應將啟蒙重點放在空間肢體的活動上,而非只著重在認知學習方面。
★4~5歲:創造力的發展期
當孩子在0~3歲不斷累積豐富的經驗,各方面也趨於成熟了,4進入也趨於成熟了重點放在空間活動上,而大人會感覺到小孩子怎麼學 待4~5歲即可進入到創造的發展期。此時正是適時給孩子認知教學的時候,如有前期的準備工作,孩子對於父母、學校所傳授的知識,都能很快的進入狀況,並出現自己獨有想法。那是因為從事創造所須的三要件,即操作的技巧、知識及信心,都在此時達到了相當的發展,讓孩子能夠順應發揮出來。
在這之前,孩子玩積木或玩具的方式,比較傾向於沒有組織的玩法,東丟西丟的,可是從4歲起,他開始能夠學著「比對」,如父母先排好一個造型,孩子即可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及操作技巧,排出跟父母示範相同的成品。在「比對」不再是件難事後,孩子會自然而然想要多做一點變化,像是為小車子加長車身,或是在兩側放上三角形的積木,改造為小飛機,真正比較有可稱之為「創造」的行為出現。
哇!每個小孩的成長原來這麼不簡單!在「創造力」的背後,其實是一段漫長的成長軌跡,才有幼年時期的行為表現呢!而往後要讓創造力持續茁壯,就還得不斷地累積,不斷地嘗試,才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囉!
增進創造力小撇步!!
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每個環境都是他的老師!如同前文所述,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給予孩子與環境互動的機會,並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及特質,增加不同的生活經驗。人在認知很貧瘠時,是無法做出變化的,唯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巧,才能刺激小朋友產生新元素,並反應在現實生活中。而在爬行、走路這些不可或缺活動之外,家長還可利用休閒活動及居家環境,達到增進創造力的效果。陳若琳表示,增進創造力方法尚包括:
★有變化性的遊戲及活動:
不要丟給孩子一個成品,而改以具變化性,能讓孩子自由創作的玩具,提供他邊玩邊學的樂趣。居家遊戲如積木、童書、陶土、剪貼、身體自由律動;戶外活動如看展覽、露營等,都是極富意義,且不用花費鉅資的優質方式。
積木、陶土、剪貼等,可以讓孩子動手去組合、創作出不一樣的東西,去感受每一次變化的差異性。在圖書的部分,多樣化的圖案能夠開啟他的想像空間,一開始先由父母為他講故事,在他語言能力增強,所知的詞彙變多時,可改為由孩子接龍的方式,去延續他所想要的情節。戶外活動則可增加活動力,見識平常在家看不到的新事物,全都值得一再推薦!
★與他人進行互動:
在小小孩階段,以自我為中心為其主要特徵,待進入到托兒所、幼稚園後,有了團體活動,與他人對話、互動的頻率變高了,彼此間會相互影響,連帶地也會接觸到以往所未曾注意到的事物,生活中的新體驗絕對有助於創造力養成喔!
★居家布置任其發揮:
如果家中有足夠的空間,不妨預留一處讓孩子能夠自由揮灑的地方,以便他能將腦中的想法一一付諸實行。如拿空的養樂多瓶與他一同布置他的小園地,並鼓勵他即興創作,依照自己的想法來作改變,並問他這是什麼,分享「創作歷程」,提高他參與的意願。
爹地、媽咪請注意……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父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學齡前,父母一直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標,一舉一動對孩子來說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父母如能配合孩子的發展,適度引導他,對於養成創造力將有很大的助益。而過程中,父母別忘了留意以下事項:
★創造力≠天才兒童
雖然創造力在對內及對外,都表現出新穎、精進的特質,但能否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及思考,可能表現在生活其他層面,而不一定表現在智力上,因此創造力和天才、資優生之間不可劃上等號。根據研究,創造力高的孩子,的確有比較高的比例成為天才,但並不能以此來解釋兩者間的關係。研究中亦指出,所受的教育越完整,良好的家庭照顧,對小朋友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身作則
父母性格若比較嚴肅、墨守成規,通常會使得小朋友接觸的世界變小,孩子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性格和父母幾乎如出一轍。就算他什麼想法,也會被父母所壓抑。加上父母和人事物的互動,也會影響他看待事情的態度,家長如想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創造力,就應該拋開單一的模式,帶領孩子發現他原本沒有發現的事物,即使是認識路邊的小草,對孩子來說都是很新奇的事。
★以鼓勵取代責罵
當孩子發現新事物,或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念頭時,腦海中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問號,拼命地追問父母「為什麼」。父母若正在忙或被問煩了之後,難免會斥責他,然而既然希望孩子能擁有創造的力量,那麼請多以正面的態度,鼓勵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並多方面地增加生活經驗,及有意義的活動如閱讀等。
★提供適度地挑戰
帶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到戶外露營,或者是變換積木的新玩法,都是提供挑戰的方式。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候,會去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因而在克服困難的同時,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思考訓練!孩子如遇到挫折,家長應鼓勵他繼續,並且協助他完成,親子一同嘗試找出解決之道。這樣孩子以後處理事情,若發現原方法不敷使用,也不會一下子就放棄,而會去動腦筋想別的辦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