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 孩子也會憂鬱嗎?
親子互動~ 孩子也會憂鬱嗎?
馬偕醫院臨床心理師 羅秋怡
大人總以為大人的事做小孩是不會明瞭的,殊不知,小孩正用他們的眼睛在觀察與感受。小朋友對周遭事情會形成的解釋,往往出乎大人意料;事實上,因為兒童不像大人會使用語言來表示心情不好,他們只是不知如何訴說罷了,並非沒有鬱卒的心情。
大人協助孩子走出陰霾
根據研究顯示,鬱卒的兒童長大之後,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憂鬱症,且性格違常、品行不良,也會造成日後身心的痛苦,而從小開始的EQ教育,或許可以預防往後的心理障礙。鬱卒的兒童如何走出陰霾呢?小朋友有時會藉由玩玩具,或扮家家酒來抒發情緒,但有時則需要靠大人的協助。大人們可配合孩子的理解程度,教孩子去認識並標示它,例如生氣、害怕、難過、挫折。大人用語言來表示關注,幫助兒童將其鬱卒的心情說出來。用說的好處是在於讓孩子認識並標示情緒,而不是用生悶氣或不良行為來發洩。小朋友若覺得被了解,無形中不安的情緒將被釋放出來,而能逐漸轉移心中積壓的不舒服。
接下來,大人可以提供兩個孩子可以接受的活動選擇,讓孩子走出鬱卒困境。例如:小寶,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標示情緒),因為車子被弟弟拿去玩(指出原因),弟弟玩5分鐘之後再換你玩(接納感);這樣子做,一旦兒童在受挫後,仍可進行其他的活動,而不是僵在那裡。另外,大人一定要預留時間、空間給孩子做選擇,就算小朋友都不滿意,大人也不必硬逼孩子;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教孩子體察情緒變化,學會等待、輪流、忍耐、分享。好比人生一樣,不是時時完美,但求只要求孩子盡力便是。事後大人可強調孩子做到自我控制,獎勵孩子EQ進步了,逐漸的,小朋友對鬱卒的反應方式會逐漸成熟。
至於對無法替代的事,如失去親友、生病這類較嚴重的失落與痛苦,大人不要故意去避免談它,愈不談在小孩心中的疑慮就會愈多,還可能會誤以為是自己不好,因為做錯事才會發生不幸;日後可能形成自卑,過度消極悲觀退縮的性格。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能預料之事,父母要教孩子學習認識及接受情緒,去做情緒的主人,學習用有效的行為來控制抒發情緒,化解心中不滿的壓力,不要讓鬱卒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或演變成長大後人際關係,成為心理健康的陰影。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