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美強生產品

0

懷孕超音波檢查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婦部專科醫師 陳志堯輯╱張玉櫻



      透過超音波看到腹中胎兒的那一刻,準爸媽無不感動地讚嘆道:「這就是我們的寶寶嗎?!」如今產前超音波已從2D平面進步到3D立體及4D動態,使得胎兒診斷如虎添翼。然而3D及4D超音波有哪些優缺點?是否越多D就越好?準爸媽應該對產前超音波有什麼樣的認知呢?

   孕育生命是一件令人興奮且喜悅的大事,也是上帝賦予每一對夫妻神聖的使命與祝福。藉由養育下一代,讓夫妻因著父母的職份,彼此更加依靠,情感也更加緊密。


   打從精卵結合的那一瞬間,一個新的生命就正式來到這個世界。這個受精卵經過7~10天終於由輸卵管遷移到子宮內的溫床定居。起初,它是隱藏而不可見的,經過了2~3個禮拜,終於形成足夠的細胞,建構了一個屬於胚胎的小小世界──初期懷孕胚囊(gestational sac),而這個胚囊的中心就是寶寶的最初位置。這個時候,也是胚胎第一次以有形的結構在超音波顯影的幫助下,與它的父母親見面(也就是懷孕4~5週的時候,這是以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計算的)。


準媽咪愛照超音波?

   父母親常常在第一次與他們的寶寶接觸時,發出驚喜的讚嘆聲:「它就是我們的寶寶?哦,真不敢相信!它好小哦!它怎麼是一顆圓圓的東西?」這樣既驚訝又懷疑的反應,常常出現在婦產科醫師的門診。這些準爸媽們雖然剛開始不太能理解為何超音波下的寶寶長得這般模樣,但是他們很快就愛上這樣的探險了。因此,我們常常在看診的時候,被父母親問到他們下一次什麼時候可以再做超音波?看看寶貝有沒有長大一點了!孕婦們也常常聽說哪一家醫院或診所的產科醫師每次產檢都會作超音波,而不辭辛勞地趨之若鶩。

   這樣說來,我們婦產科醫師在產檢時對超音波這樣一個會讓準爸媽上癮的檢查,應該抱持怎麼樣的立場來說明呢?是否因為孕婦的好奇和要求就幫她做超音波呢?

   筆者希望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雖然很難達到)來探討這一個問題,希望能提供讀者一些建議,好讓這些即將為人父母的年輕夫妻們,在面臨眾多醫療資訊與不同醫師的建議時,做一個對胎兒最好、最安全的選擇。


超音波──檢視胎兒的利器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產檢的時候為什麼要做超音波?超音波是一種物理性的能量波動,最早是在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為了對付德軍的潛水艇而研發出的偵測型武器,之後經過了30幾年,這項科技才轉而為醫學科技效力。婦產科在這方面的應用可說是遠遠超過其他學科,尤其是對胎兒生長、性別及先天性結構異常之偵測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當一位女性懷孕時,除非是預先計畫性的安排,否則大多是下一次月經延遲1~2週之後才警覺到自己可能懷孕了,並且常常是經由藥房的驗孕試紙證實的,所以,第一次到婦產科報到的時間通常都是懷孕7~8週的時候。這時,產科醫師會視情況安排第一次的超音波檢查,來確定胎兒是否是有心跳了。

   一旦確認胎兒是存活的,產科醫師會在4~8週後約孕婦回診作第一次的產檢,同時安排下一次的超音波檢查,利用懷孕12~16週的中間確認懷孕的胎數與胎兒的生長情形。而對於高齡產婦(超過35歲)或有唐氏症高危險者(篩檢後危險比例高於1/270),也可利用這一次的產檢安排抽羊水的檢查,並檢視胎兒是否有先天性異常。假如並非高危險群孕婦,則可以在12~16週的產檢後,過了20週以後再安排一次超音波,來詳細檢查胎兒是否有任何的發育異常。

   過去在沒有超音波診斷的時代裡,臨床上經常有誤診的情形發生,甚至延誤病情而導致孕婦的生命危險。然而超音波的問世,使婦產科醫師對於懷孕的併發症與胎兒生長及異常有了嶄新的認識。比方說,從胚胎期,也就是懷孕的開始到第8週的期間,除了觀察胚胎的存活以外,也可以診斷或排除子宮外孕的急症。遠在30年前,在超音波既不發達也不普遍的年代裡,許多年輕的女性因為子宮外孕破裂,大量內出血而失去寶貴的性命。如今這樣的案例幾乎已經在台灣絕跡了。

   過了懷孕前8週的胚胎期之後,就正式進入胎兒期,這一段是包含懷孕8~40週之間的時期。這段期間除了確定胎兒數目、性別、發育情形、羊水量、子宮頸長度及胎盤位置以外,在妊娠20週之後,胎兒的各項器官結構已經完全成形且大小足以辨識了。因此多數的先天性異常,包括外觀、腦部及神經管、心臟、各個內臟、性器官及肢體的異常,絕大部份都可以準確地診斷出來。而隨著超音波的解析度愈來愈精密,加上操作的技巧愈來愈純熟,有許多的異常甚至可以在12~14週就提早被診斷出來(例如:心臟及腦部)



超音波的發展,越多D越好嗎?

   產科超音波從最早的B mode粗糙影像品質,進入到成熟且解析度高的2D影像時代。此時由於電腦運算速度加快且聲波頻率的選擇性增加,再加上1980年代晚期立體超音波的問世,使得胎兒診斷如虎添翼,3D立體超音波及4D動態立體超音波相繼問世。

   3D及4D超音波除了增加診斷工具的選擇性及提高影像的品質以外,它還提供了什麼好處呢?是否因為市面上充斥著許多相關的廣告及誇大的渲染,就使得我們都以為作3D或4D超音波是非要不可,否則就跟不上時代潮流了呢?這麼說來,懷孕的夫妻應該對產前超音波有什麼樣的認知呢?產檢的超音波是否越多D就越好呢?

   其實我們所說的D,就是英文Dimension的縮寫,中文的翻譯其實就是「象度」、「維」的意思。2D代表二維,以平面成像的方式來表現;3D則是以立體的影像來呈現。其實3D就是以電腦運算重組的方式將大量的平面2D訊號結合成立體、有層次的影像。同樣的,4D就是大量的3D影像運算而產生的動態立體訊號。

   對於一般非高危險群孕婦而言(高危險群指的是有家族史遺傳疾病或前胎生過先天異常胎兒),2D平面超音波就很足夠了。它已經可以提供夠用的資訊,並且在一個具有純熟技術的醫師或技術員的手上,大約80-90%以上的外觀結構異常及器官缺陷可以被診斷出來。


3D立體超音波的四大優勢

   那麼,3D是不是有其他優勢是2D沒有的呢?答案是有的。3D具有四大優勢:

1.立體三度空間     
      藉由體積的重組而得到的立體畫面,使得觀察者的角度可以提高為三度空間,原本平面影像只能以單一角度觀察,而3D結構卻有X、Y、Z三個軸度的視野,同時加上旋轉的功能,使得原本不易評估的異常,有機會以嶄新的角度來觀看。

2.外觀更清晰
       對於臉部及肢體的異常,會呈現得更為清晰。此優點一方面使父母親較能夠了解胎兒的狀況,另一方面對於產科醫師及其他相關醫療人員在擬訂後續治療的計畫上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於目前最先進的「子宮內胎兒手術」有很大的助益。例如筆者最近以2D超音波診斷一位21週的兔唇小胎兒,再加以3D成像使父母親了解兔唇只是輕微的異常,可以藉由後續的修復而改善。而這一系列的影像也可以成為整形外科醫師將來手術的參考。


3.影像可重組     
      可以藉由3D重組儲存影像,送去其他醫師的手中,再重新依照需要來重組及評估。

4.360度切入&可計算體積     
      3D重組後的影像可以用電腦軟體再處理,並且以全新的角度及切面觀看,提供2D無法呈現的影像分析(如密度)。此外,立體的影像也可以計算體積,比如胎兒的腫瘤體積。



3D立體超音波的缺點

   然而,3D也有它的缺點:

1.診斷率未必比2D高
      大多數的異常可以經由2D就診斷出來,實在不需要用到3D立體影像。甚至,在一篇2001年胎兒診斷與治療期刊(Fetal Diagnosis and Therapy)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3D的診斷率與影像品質都比2D來的差。

2.較費時
      3D超音波的操作時間是2D的2~3倍。


3.專業不足的醫務人員容易誤判
      訓練一位合格的醫務人員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因此若是找一位較無經驗的醫務人員作的話,3D超音波所得到的資訊就遠比2D來的差了。




4D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最後我們再談談什麼是4D超音波?如同筆者前面所提到的,4D其實是一大堆的3D影像重組而成,所得到的就是一個動態的立體影片。它的好處、壞處與3D差不多,但是它仍有許多的功能尚未被完全開發出來,例如:它可以評估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與行為(呼吸、吞嚥、臉部表情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沒有適當理由,不需多作超音波

   綜合以上的分析,準爸媽們該有的正確觀念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般產檢只需要2D超音波就夠了,而且並不需要每次產檢都作。只要胎兒發育正常,一個完整的懷孕過程只需要作2~3次超音波就足夠了。然而,倘若媽媽是可能生下異常胎兒的高危險群,或是產檢過程中懷疑有異常(甚至是已經發現)的話,則當然可以考慮作3D、4D或更高層次的超音波來進一步確認。

   由此可知,超音波是一個醫學診斷工具,若沒有適當的理由則不需要多作。而準媽媽們也不要受到廣告及推銷的影響,以為藉由作超音波得到寶寶的照片,是寫懷孕日記或媽咪貝比相簿的好方法了!


(詳文請見2006年八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